投资体系-关于弱者体系
时间: 2020-06-01 11:16 收藏


价值投资者很多,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投资基础,我原本想按部就班的从简单到复杂一点点写,不过最近有很多人让我写写弱者体系,反正我写东西都是想到哪写到哪,那我就先把弱者体系这部分写写吧。

不过还是要说明一下,对大部分人来说,学好基础的价值投资理论就可以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学一下弱者体系,没有基础就去学弱者体系意义不大。

弱者体系是高毅资产唯一的散户出身的基金经理冯柳总结出来的,冯柳的思维确实异于常人,思考的深度很少有人能超过他,即便是散户出身,放在整个价值投资界,不论投资业绩还是投资理念我认为都是最顶级的。

近两年,随着冯柳的私募业绩节节高升,他也出来做了几次公开的分享,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他的投资体系。可能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的思维很奇特,语言很拗口,有很深的哲学色彩,研究起来难度很大,但如果深挖下去,会发现他的思维里包含了很多大智慧。所以这两年研究他的理念的人很多,但真正理解并且能用好的就很少了,包括我自己短期也很难达到他的境界。

不过每个投资人的体系都不完全一样,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过,我们不要教条的照搬别人的理念,我们要去理解别人的思想,把能用的拿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博采众长,最后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我不会简单重复或者分析冯柳的理念,我会用通俗的语言阐述我理解的弱者体系的所有理念,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另外,弱者体系应该算是价值投资理念中比较难理解的一种理念,需要很强的哲学和辩证思维,准确的说他不能算一种投资理念,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或者投资风格,也不见得适合所有人。我也会在写完这部分后继续从基础开始写。

一、为什么要用弱者体系?

弱者就是相对于强者而言,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强者,什么是弱者。

传统的价值投资体系基本都是强者体系,包括格雷厄姆、巴菲特等等。我们一般用的选股框架就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我们投资的基本原则是安全边、能力圈、护城河、有效利用市场,每一条都有丰富的内涵,比如什么是好行业的好公司?我们要研究它的业务,研究竞争优势,财务报表,企业文化,管理层,股权激励等方方面面,最后会得出一个判断。

但问题来了,芒格说“我们的世界充满假象”,即便我们做出了这么多的研究,我们就真的能看透一家企业吗?

有句俗话“人心隔着肚皮”,有人说自己看人很准,真的是这样吗?你确定你自己身边的人是什么人吗?你能根据一家企业领导人一年露几次面就能知道他是好人坏人吗?不管答案是能还是不能,这些判断都是我们主观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做出的判断,这些拍脑袋的判断真的靠谱吗?我们要扪心自问。

人很难看透,公司也一样,即便它财报的数据很详实,看似天衣无缝。首先,这些数据都不见得客观反映了真实情况。其次,公开的数据只是代表的过去,并不代表未来。连公司的董事长大部分时候都搞不懂自己的公司值多少钱,比如马化腾多次减持腾讯股票,我们外人如何能搞懂呢?

很多朋友知道,我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了八年,我应该比大部分外行人对这家公司了解的更深刻,这家公司应该算是我“能力圈“之内的公司,但我依然不认为我完全理解了这家公司,因为这家公司规模如此庞大,业务如此之多,我根本搞不清楚大部分业务的盈利状况,我也搞不清楚大部分新项目的前景怎么样,我确实对公司的管理层和公司的文化很推崇,但我的拍脑袋的感觉靠谱吗?我不知道。

我见过很多研究这家公司并且赚到钱的投资者,我跟他们交流,发现他们的很多观点都是错的,是很外行的看法,当然这不妨碍他们赚到了钱。

我连自己工作了8年的公司都不能说完全看懂,我真的能看透别的公司吗?我不是白酒行业的人,我甚至都不喝白酒,我也没调研过多少经销商,多少客户,多少厂家,我真的能看透这个行业吗?

所以当看到冯柳的弱者体系的时候,我瞬间产生了共鸣。我们本就无法完全看透这个世界,无法看透别人,也无法完全看透一家公司。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看透了,那就要小心是不是自己过于自以为是了。即便你真的看透了它的过去,你能看透它的未来吗?我们的世界是多元而且充满了变化的,你能预测到所有的影响它发展的变量吗?

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和思维真的是客观的吗?没有偏见的吗?我见过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客观的、正确的,很少有人会怀疑自己都是错的。而事实情况却可能是大部分人都是有偏见的,并非客观。我去过很多国家,见过很多国家的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比如看待政治、文化、信仰、婚姻等等问题都跟我们差异很大,那谁才是客观的呢?不管你认还是不认,我们的思维里都充满了偏见,很多偏见是我们中国文化里传承的,更多的偏见是我们后天接受的教育以及见识的各类事件形成的,而且这些偏见可能都是我们察觉不到的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比如世界真的只有七种颜色吗?对于色盲动物世界只有两种颜色,而我们思维里根深蒂固的认为它有七种颜色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其中,也许还有更多的颜色,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二、弱者如何投资

假定自己是个弱者,假定自己充满了偏见,自己的主观感受很可能不可信;假定我们只能大致的看懂一家公司的大逻辑,而且只是接近真相却无法真正得到真相;假定我们获取信息、做出的反应都慢于市场上的大部分人,而且事实情况确实如此,我们的市场是非常敏感的,这个市场上有无数的眼睛盯着经济的运行和企业经营,我们几乎不可能领先大部分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除非是内幕交易。

既然我们无法做到上述这些事,我们就很难通过自己更客观的认知公司、更早的准确信息和更快的反应去战胜市场。比如市场给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从高到低的估值,意味着市场看好这三者的潜力从高到低,这是市场上众多极其聪明、专业的投资者对这些企业给出的标价,我们就很难理直气壮的反驳市场说:泸州老窖应该给与跟茅台一样甚至更高的估值,因为这些聪明人出的价格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

但我们绝非一无是处,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比市场更加理性,更加有耐心,这是我们价值投资者战胜市场的最有利的武器。

1.弱者可以依赖什么?

(1)首先就是常识和客观事实。常识就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并且都认同的知识,比如茅台酒就是白酒第一品牌,中国人还会喝酒,贸易战打不倒中国,疫情终将过去,中国人还会吃榨菜。

我们之所以相信常识,而且只相信常识就是因为只有常识最可靠,没有偏见,一般不会出错。

股市有个特点,每次发生大的危机,跌幅会巨大,而且当市场单边大幅下跌后,市场下跌的逻辑会简单的呈现出来,所谓简单呈现,就是不需要我们进行分析,所有人都知道它下跌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共识”。

比如2013年的白酒塑化剂风波中,茅台被杀到8PE,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企业更便宜,市场所有人都知道茅台五粮液下跌的原因,市场给我们的共识是中国人未来不追求茅台了,甚至不喝白酒了,因为只要中国人还喝白酒,白酒股票作为成瘾性的食品饮料类消费都不应该是如此的估值。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也一样,2018年的贸易战,2020年的疫情危机都是类似的情况,市场都形成了清晰的共识。

当市场形成的共识与我们掌握的常识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可以依赖常识去做强者的,假设市场就是我们的谈判对手,我们可以针锋相对的反驳对方,因为我们的常识不可能出错。比如2018年贸易战形成的共识是,中国未来不行了,国运都要出问题了。而我们的常识就是别说是一场贸易战,就算一场热战都不足以颠覆中国的国运,因为即便二战那么大规模的战争都没有颠覆战败国德国、日本的国运,只是在时间上会延缓他们的发展,而时间又是我们投资人的另一个优势。

这种常识就是我们大胆抄底的逻辑,我们只能相信国运,如果我们不相信,我们就不应该投资中国。

(2)其次是时间。时间其实是我们长线价值投资人的优势。我们的市场往往是短视的,因为我们的市场的大部分投资主体都是短视的,他们更加注重一两个季度,最多一两年的业绩和回报,所以如果一两年内没有确定性和想象空间,他们就会不计成本的离场。而如果我们专注于三五年以上的收益,我们就不必在意这些短期的波动。

比如2020年的疫情危机,显然,今年的经济基本面、公司的业绩受重大打击是必然的,所以资金会恐慌撤离,等待疫情好转再回来。资金的逻辑没有问题,他们是对的,但问题在于所有资金形成共识短期内集中撤离会把股价压到一个极低的位置,也就是股价充分反映了未来业绩下滑的预期,即便未来财报出来,业绩真的下滑了,因为股价已经跌完了,也不会继续下跌。

这时对于我们着眼长期的投资者就是非常好的买入机会,我们比市场更有耐心,我们并不在意短期没有良好的回报,未来疫情终将过去,股票也将恢复到正常的价格,我们与市场预期的时间差就是未来利润的来源。

2.弱者要不断怀疑、挑战,少做主动的逻辑判断

弱者假定自己有偏见,假定这个世界充满假象,作为弱者,就要不断地挑战各种观点,包括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事实上,大部分人都过度高估了自己的认知,认为自己比大部分人更高明,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很少有人可以无障碍的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偏见,承认自己是个弱者,事实上,敢于承认自己是个弱者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自信,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可能存在短板,就会懂得如何去规避或者改变这个短板,进而对自己的投资形成保护。

挑战不一定来自于自己,也可以来自于外界,所以弱者形成一个逻辑以后,就要不断的搜集反面的观点,把所有的负面逻辑罗列出来,不断地对自己的正面逻辑进行自我挑战。当弱者经过长时间不断挑战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还能站得住脚,那这个观点大概率就是客观的。事实上,我看到的大部分人也是接受不了对自己观点的挑战,只爱听同意自己的观点,这样反而容易加深自己的偏见。

经过反复的挑战,其实最后能站得住脚的逻辑基本就是常识、客观事实和少数非常强的逻辑。比如茅台是第一白酒品牌,护城河极其强大,这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逻辑,我们可以接受各种负面的挑战,比如年轻人不喝酒了怎么办?产能不够怎么办?泡沫破灭怎么办?其他竞争对手会不会打败它?当我们发现所有这些逻辑都不足以驳倒这个逻辑的时候,这个逻辑就可以作为我们投资的依据。反之,我们讨论分众传媒有没有护城河,我们也可以列出很多挑战问题,比如分众的竞争对手是新潮吗?还是各类广告媒介?会不会电梯传媒的吸引力下降?会不会流量被抖音等媒介吸走?经过挑战后发现我们最初的逻辑很难站得住脚,我们就不能接受这样的逻辑。

再比如,有的人很喜欢做主动的逻辑推演,认为经济不好就要刺激房地产,经济不好就要搞基建,搞基建就要消费白酒,然后根据这些逻辑去做资产配置,搞经济学出身的大概喜欢这样做,最后发现这些逻辑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因为我们的经济和政策都是很多变的,几乎没有人可以通过预测宏观经济和政策进行投资获利,基于没有确定性的逻辑,做出的投资是没有确定性的。所以弱者也很少做出这种主动的对未来预测性的判断,因为弱者承认自己不具备这种能力。

有人可能担心仅仅依赖常识、客观事实和少数强逻辑无法完成投资,其实,根据我理解,依赖这些少数的知识已经足以做好投资,因为我们这个市场经常出现违反这些常识、客观事实和强逻辑的情况,每次出现都是绝佳的机会。

未完待续………

评论
    表情
    推荐阅读

    50

    动态

    50

    文章

    解析投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JieX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34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