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户用光伏新增装机量同比下滑31%,且2025年政策调整进一步加剧市场不确定性;核心省份因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形成”红区”,新增装机受限;户用光伏渗透率计算标准存在差异,若按覆盖户数计算渗透率尚不明确,但核心区域渗透率已接近60%的电网安全阈值;头部企业如正泰安能面临毛利率下滑、存货高企等财务风险。虽然从全国潜在容量看,户用光伏市场仍有1600GW的理论空间,但受制于电网瓶颈、经济性下降和技术门槛提高,实际可开发容量大幅受限。
户用光伏市场增长已呈现断崖式下滑,这是市场饱和最直接的证据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户用光伏新增装机2280万千瓦(22.8GW),同比下降31% 。这一下滑幅度远超行业预期,标志着户用光伏市场从高速扩张期转入调整期。从历史数据看,2023年前三季度户用光伏新增装机3297.7万千瓦,同比增长17.4%;而2024年同期却出现负增长,增速断崖式下跌。
区域分布上,户用光伏市场高度集中且增长乏力。截至2023年9月底,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2448万千瓦、2084万千瓦、1666万千瓦,合计6198万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的60% 。这些省份也是户用光伏装机的主力军,但2024年前三季度,这三省户用光伏装机量同比均出现明显萎缩,其中河南降幅最大 。这种”主力省份熄火”现象是市场饱和的典型特征,表明核心区域已接近装机饱和。
从装机增速看,户用光伏在分布式新增装机中的比重持续下滑。根据韦伯产业咨询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户用光伏在分布式新增装机中的占比接近75%,而到2024年9月已大幅下滑至27%左右;在全部光伏新增装机中的比重也从2021年的40%左右降至2024年的14% 。这种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反映了户用光伏市场增长动力不足,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已成为户用光伏市场扩张的最大障碍
自2023年以来,接网难题已经席卷全国逾10个省份,有近400个县先后出现低压承载力红色区域,不少地区暂时叫停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 。这一现象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450多个市县被划为”红区”,暂停新增分布式光伏备案 。2025年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广西、湖南、内蒙古等新省份也相继加入限制行列。
具体来看,山东、河南、河北等传统户用光伏大省电网消纳能力已接近极限。山东南网37个县无消纳空间,河北南网53个县无消纳空间,河南全省超一半地区为红区、涉及县级行政区划超70个 。这些地区合计占全国户用光伏装机的60%,其新增装机受限直接影响了全国市场增长。
红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配电网承载能力不足。农村地区户均配电容量大多在3千瓦左右,远低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6-8千瓦 ;其次,并网模式与用电习惯不匹配。农村用电需求低谷在白天,而光伏发电高峰在早晚,导致供需错配;第三,变压器反向负载率过高。
虽然部分省份通过电网改造和储能配置尝试释放红区容量,如黑龙江通过优化电网承载力计算模型,红区从86个锐减至6个;山东通过”台区配储”将午间过剩电力转移至晚峰消纳,单日充放电价差达371元/兆瓦时 。但这些措施需要额外投资,且红区解禁进度缓慢,无法支撑户用光伏市场快速恢复增长。
新备案政策冲击“共富模式”,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价机制导致收益显著波动
2025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规,明确要求“非自然人投资建设的分布式光伏,不得以自然人名义备案” ,这直接冲击了户用光伏行业主流的”共富模式”。该模式下,企业租赁农户屋顶,以自然人名义备案建设光伏电站,享受更高补贴和更宽松并网条件。新规实施后,企业需转向法人备案模式,但面临农户屋顶租赁意愿下降和收益预期降低的双重压力。
市场化电价改革是另一个重大挑战。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要求户用光伏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这意味着户用光伏项目不再享受固定电价补贴,收益将面临更大波动风险。具体来看,2025年6月1日后并网的户用光伏项目,需通过竞价形成电价,且若限电率超过5%,上网电价将按燃煤基准价的80%结算。
电价市场化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以河南为例,早期户用光伏项目上网电价加补贴可达0.85元/kWh,但市场化后预计电价将降至0.6元/kWh以下,叠加储能配置成本(约0.5元/kWh),实际收益可能腰斩 。山东、甘肃等省份的峰谷电价差扩大(如山东达0.82元/kWh)和限电率惩罚机制(如甘肃限电率达12%)进一步加剧了收益波动 。
此外,市场化交易还要求户用光伏项目满足”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四可)的技术标准 。这包括实现15分钟级数据采集、支持电网调度指令响应等,增加了项目的投资成本和技术难度。未达标项目可能被限制发电或罚款,进一步抑制了市场增长动力。
户用光伏项目的经济性已显著下降,直接削弱了用户安装意愿
从投资回报率看,早期户用光伏项目收益率可达19%-22%,但随着补贴退坡和市场化电价实施,收益率大幅下滑。以河南为例,2017年户用光伏项目投资回收期约5年,收益率约19%;而2025年市场化后,若不配置储能,投资回收期可能延长至8年以上,收益率降至10%以下。
成本方面,虽然组件价格从2022年的近2元/W降至2024年底的0.65元/W左右 ,但其他成本大幅上升。特别是渠道费用(市场开发费)从2022年的0.3元/W左右飙升至2024年的1元/W以上,甚至超过”组件+逆变器”的价格 。这种”资源争夺战”推高了行业成本,挤压了利润空间。
市场化交易还带来新的费用负担。新规要求分布式光伏项目承担四类新增费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系统备用费、政策性交叉补贴和辅助服务费用。以山东为例,2025年新并网分布式光伏需按15%电量比例参与市场交易并承担费用,进一步拉低净收益。
收益波动性增加也影响了用户决策。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2024年11月18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上提到,户用分布式的装机容量下降速度较快,整体较2023年下降31%。其中,传统的装机大省冀、鲁、豫下降较多,山东下降了56%,河南更是下降了91%。主要原因是用户对市场化电价的收益不确定性感到担忧。尤其是对普通农村家庭而言,电站收益占其收入比例较高,收益波动风险难以承受。
头部企业表现与可持续性分析以正泰安能为例
正泰安能的存货账面价值持续增长,从2022年末的1,535,177.69万元增至2024年末的3,741,357.82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72.24%至78.05% 。其中,光伏电站(持有目的为出售)在存货中占比超过90% 。这意味着公司有大量资金被锁定在待售的光伏电站中,对营运资金需求巨大。如果销售不及预期,将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影响公司的流动性。这种资产结构使得公司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极高,任何融资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其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024年为0.77次/年,而行业平均为3.51次/年。低周转率表明公司销售存货的速度较慢,可能存在销售渠道不畅、市场需求变化或产品积压的风险。这会进一步加剧资金占用,并增加存货跌价的风险。户用光伏电站作为大宗商品,其市场价格受上游材料价格、政策补贴、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周转率低意味着公司面临更高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和滞销风险。
在跌价准备计提方面,公司对持有目的为出售的光伏电站未计提跌价准备,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天合光能有计提(2024年为1.85%)。此外,公司非电站类存货的跌价计提比例也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尽管公司声称市场需求旺盛,但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呈下行趋势 。如果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或销售不及预期,公司可能面临巨大的存货跌价损失,而现有计提可能不足以覆盖,从而对利润造成冲击。这种相对乐观的计提政策可能隐藏了潜在的资产减值风险。一旦市场环境恶化,公司将面临更大的财务压力。
正泰安能存货的构成及库龄分布:
毛利率方面,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分别17.41%、14.07%、10.09%和12.22%,其中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该指标分别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49%、8.09%和6.65%。
业务模式转型也面临困境。正泰安能计划从”自然人备案”转向”法人备案”模式,但需解决农户屋顶租赁意愿下降的问题。据企查查信息,2025年5月正泰安能新增一条被执行信息,系原告赵X诉公司的相邻采光、日照纠纷。近一年内公司存在10+以上其他纠纷,原告多为自然人,涉及相邻采光、邻里纠纷等 。这些纠纷频发反映了户用光伏分散性高、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也影响了农户对光伏项目的接受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024年12月底,正泰电器董事会通过一项议案,授权其控股子公司正泰安能出售部分户用光伏电站资产。此次授权出售的总装机容量不超过14000MW(14GW),市场价约420亿元人民币,授权期限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在户用光伏市场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正泰安能此举是否面临行业压力?
光伏繁荣幻象:电网极限与天价渠道费刺痛行业神经?
从全国潜在容量看,户用光伏市场确实存在较大空间。据《2025-2031年户用光伏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预测,我国农村地区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约273亿平方米,超过8000万户,开发潜力巨大 。若按2亿农村家庭中有20%安装户用光伏计算,潜在用户将超过4000万户,按每户每年平均增收2000元计算,每年可增收超800亿元。
然而,这种潜在容量的评估忽略了实际制约因素。首先,渗透率计算标准存在差异。若按覆盖户数计算渗透率仅为10%,但若按容量占比计算,核心区域渗透率已接近60%的电网安全阈值;其次,电网消纳能力限制了实际可开发容量。国家能源局要求2025年配电网承载力达到5亿千瓦,但目前仅江苏一省计划到2025年分布式光伏承载力达到50GW,尚有12.8GW接入裕度 ;第三,市场化电价和新增费用压缩了项目的经济性,降低了用户安装意愿。
技术门槛提高也限制了市场增长。2025年新规要求分布式光伏项目实现”四可”,即可观、可测、可调、可控 。这需要加装智能电表、储能系统或虚拟电厂接口,增加了项目投资成本和技术难度。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这些技术要求可能超出其理解和操作能力,进一步抑制了市场增长。
渠道费用高企也挤压了行业利润空间。户用光伏因为收益高、稳定性高,吸引大量企业涌入。企业间的竞争推高了”渠道费用”,个别地区出现”资源争夺战”,市场开发费甚至高于1元/W,比”组件+逆变器”的价格还高 。这种畸形的市场开发费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抑制了市场增长。
户用光伏市场已进入明显饱和阶段,短期内难以实现爆发式增长
新增装机量同比下滑31% ;核心省份因电网消纳能力不足形成”红区”,新增装机受限 ;市场化电价改革和新增费用负担压缩了项目经济性 ;头部企业如正泰安能面临营收增速放缓、毛利率下滑、存货高企等财务风险 。
虽然从全国潜在容量看,户用光伏市场仍有1600GW的理论空间,但受制于电网瓶颈、经济性下降和技术门槛提高,实际可开发容量大幅受限。未来市场增长将主要依赖以下方面:一是配电网改造和扩容,提升电网消纳能力;二是商业模式创新,如虚拟电厂聚合、绿证交易等,提升项目收益;三是技术进步,降低项目实施难度和成本。
对行业参与者而言,需从”规模为王”向”价值为王”转变,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提升项目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服务,如虚拟电厂、绿证交易等,创造新的收益增长点 。户用光伏市场饱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短期内难以逆转。虽然长期看,随着配电网改造和市场化机制完善,户用光伏仍有发展空间,但增速将显著放缓,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和高质量发展。
附录:关键数据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