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周为农历春节前的最后一周,在此跟大家拜个早年,预祝新春快乐!
上周,上证指数几乎维持平盘在0.04%,但深证综指下跌1.96%、创业板也下跌2.72%,而申万电子指数则下跌2.21%;费城半导体指数暴跌11.94%、道琼斯美国科技巨跌7.36%、纳斯达克指数大跌7.55%,台湾电子指数也下滑2.64%。按照二级市场前几周的走势来看,预料多数资金应该是不会想要抱股过年的。
一般来说,股价短期内要能够大涨,「题材+主力+资金」三合一、缺一不可,而现阶段最不缺的就是「题材」。如果不管资金面、筹码面、信心面、交易面,只单就基本面的「题材」来说,其实1Q22可以说是淡季不淡的,然而春节前的这几周,市场的情绪并不在此,因此我们建议春节之后再重新关注电子板块。
去年4Q21因为存在着严峻的长短料问题、产业供给不顺,因而出现递延出货、递延消费,以及部分企业在1~10月份因为“超额转嫁”而提前完成2021年KPI的,也会把部分11~12月发票金额挪移到1Q22;此外,3~4月间包括三星和国产安卓阵营都将陆续推出新机,预料也将会在1Q22开始拉货,所以很大概率1Q22将会呈现淡季不淡。
不过,虽然1Q22晶圆代工价格依然调涨,但涨幅相较2021年确实已经收敛了不少,而2021最为缺货的电源管理芯片PMIC,在2022年虽然仍将呈现供不应求状态,但预料也很难再看到全面性的大幅调涨;在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同样地逻辑,部分已经连续好几个月出现跌价的零组件,这些跌幅也在收敛当中(比如TV面板。如果从乐观的角度来看,中大尺寸LCD面板概念股可以择优布局)。
所以,不管涨价的还是跌价的,其实幅度都在收敛,接下来,议价能力和订单集中度,都会掌握在大厂手上,换句话说,2022年产业会呈现出「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现象,不再像2021年那样遍地开花、雨露均沾。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11~12月间,采购、销售、海内外客户、代理商……之间,都要全球各地飞来飞去地商议来年的订单意向、产能安排,但因为疫情而改变了这些商务行为,有些面对面的会议已经被远程视频会议部分取代,因此新客户的代理和开发过程也变得比较困难,所以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出现了--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太会更换供应商。因此订单会更加集中,某种程度也间接推动了「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现象,所以在二级市场上,更加支持投资龙头企业。
前一阵子,关于苹果眼镜头盔的杂音也冒了出来。苹果本来计划在2022年间推出AR/VR头盔眼镜装置,预料6月份WWDC可能会暗示该产品的细节,不过业界一度传出因为过热、镜头和软件等问题,进度可能会因此推迟,最早推出时间将递延至2022年底或2023年,但是苹果仍然要求供货商在2022年底制造出该产品。
然后,我们把风险提示放在文章的最后面。我们的风险提示从来都不是“XX不达预期”这类不痛不痒、侮辱智商的废话,而是比较实际的描述或者逻辑思考,希望大家还是看一下。
近期产业趋势:乐观看待2022年,尤其苹果产业链
研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预估,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将自2021年的13.92亿支增长至14.92亿支(YoY+7.2%),其中5G手机达8.07亿支(5G渗透率从2021年的41.7%提高到54.1%,将可望突破50%大关),而这14.92亿支手机当中,三星将达2.84亿支(市占率19.0%)、苹果2.39亿支(市占率16.0%)、小米则为2.03亿支(市占率13.6%)。2022年的苹果确实值得期待。
1). 乐观看待2022年苹果产业链
①苹果可望推出AR/VR眼镜头盔装置
2022年苹果将推出的AR/VR眼镜头盔装置,初期可能先锁定to B的领域,比如:设计、开发、工程、维修、医疗……等领域,售价至少1,500~3,000美元;接着再推出to C版,比如:影音、游戏、导航、社群、教育、消费……等领域。从目前的信息来研判,2022年大概也就100万套而已(但另一个乐观版,则认为第一年销量将达1,000万套;乐观版和保守版之间落差非常大),2023年预计250~350万套,2024年则提高到800~1,000万套。
前一阵子,关于苹果眼镜头盔的杂音也冒了出来。苹果本来计划在2022年间推出AR/VR头盔眼镜装置,预料6月份WWDC可能会暗示该产品的细节,不过业界一度传出因为过热、镜头和软件等问题,进度可能会因此推迟,最早推出时间将递延至2022年底或2023年,但是苹果仍然要求供货商在2022年底制造出该产品(最后一句话是重点)。
②预料iPhone 14将有较大的变化
a). 两种尺寸共四款机型、镜头像素大幅提高
首先在尺寸方面,2022年的iPhone 14系列将会取消5.4寸的mini机型,届时仅会推出两款6.1寸、两款6.7寸,两种尺寸共四款机型(高阶Pro系列预料将舍弃Lightning介面而改采USB Type-C,且高阶iPhone 14主镜头,也可望由目前的1,200万像素大幅提高到4,800万像素)。
b). 刘海消失、双生物识别--搭载OLED屏下指纹识别
2022年iPhone 14系列新机的刘海会消失到只剩下一个圆点,甚至这个圆点可能还会做得比安卓阵营的还要精致美观(苹果拥有强大的工业设计师团队,就算是抄袭别人的设计,也会弄得更加精致美观),当然这个圆点也承担了Face ID 人脸识别的功能,这个Face ID模组可能会隐藏在镜头底下,当需要用到人脸识别的时候才会浮出来。
另外,电源键应该会跟Touch ID彼此整合在一起,而且预料将会重新纳入指纹识别功能,采用OLED屏下指纹识别方案,使得iPhone 14同时具备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双生物识别)。这次苹果找的是三星、高通等国际大厂,台湾地区则由鸿海旗下的触摸屏厂GIS业成入选。从目前的信息来推测,一开始可能会在iPhone 14 Pro高端机型搭载屏下指纹,但不排除也会扩及全系列iPhone机种。
现阶段,三星各旗舰机型早已搭载屏下指纹识别,且三星主要采用的是高通的算法和方案,同时搭配GIS业成的指纹识别模组。因此,苹果如果继续采用三星的OLED面板,那么iPhone 14的屏下指纹,确实也很有可能跟着采用高通和GIS业成的方案(这种屏下指纹方案是在OLED屏幕底下,当然,这对Mini LED的推产展又是另一个变数了,这点我们还要再想想,看怎么来“自圆其说”)。
2022年的iPhone 14预料将会搭载指纹识别功能,国内相关“概念”股则包括:汇顶科技、兆易创新、闻泰科技、欧菲光、长电科技、华天科技……等(当然,还有其他的“概念”股)。但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些“概念”股so far还只是议题和故事,因为苹果 “目前”尚未采用国内供应商,但“未来”并不排除陆续纳入国内企业。
c). 镜头与机身贴平--暗藏玄机for AR/VR眼镜头盔?
iPhone 14另一个可能的变化,就是镜头会跟机身贴平而不会突出于机。而由于光学摄像头各镜片之间存在一定空间,因此想把镜头模组纵深高度压缩的难度不小,因此iPhone 14镜头如果要跟机身贴平,很大的概率是让手机厚度增加,好处就是可以塞进更大的电池、增加电池续航力,缺点就是重量也会增加(当然苹果也有其他减重的方案,比如金属中框改采钛合金)。
另外,我们也可以想像一下,如果iPhone 14厚度增加,也有可能会增加了一些芯片和零组件,用以支应“新增”的计算要求,而这个“新增”的计算要求很可能就是为了配套AR/VR眼镜头盔的。换句话说,镜头与机身贴平的设计方案其实是暗藏玄机的。
如果眼镜要做得轻薄短小,那么部分计算功能最好丢到云端,如此就可以少用一些零组件,但是如果云端做不到,那么改采局端也是另一种变通,因此iPhone、iPad、MacBook很有可能部分担负AR/VR眼镜头盔的计算功能。
于是乎,本来应该放在AR/VR眼镜头盔里面的一些芯片和零组件,目前推测可能的作法,是把它们“部分”挪移到iPhone 14里面去,然后用局端架构、二者互连的方式来加以运行(也许透过Wi-Fi 6/6E、蓝牙、NFC近场通讯……等各可能的方式),于是眼镜头盔变得轻巧了、手机变得厚重了。
所以一旦成真的话,那么将来每卖出一支iPhone 14手机,等于变相多卖出了“部分”AR/VR眼镜的零组件,对相关供应商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所以iPhone 14的成本势必增加,但最终售价到时候就要再看苹果的定价策略了)。
d). 钛合金中框为可能的减重方案
在iPhone 14金属中框的选择上,部分台系供应链认为2022~2023年间,iPhone确实有可能部分高端机型采用钛合金材料(推测的时间是2022~2023年间,不一定100%是2022年。而因为只有高端机型采用钛合金中框,一开始的需求量也没那么大,所以届时可能只有一家台系供应商)。
钛的特色是强度高、重量轻、抗腐蚀、耐高低温,而钛合金一般还会混合钒、铬、镍、铝等其他材料,使得钛合金的硬度比不锈钢高出3~4倍(弹性系数较低,质地更加坚硬),而且由于较重的金属比例减少,使得钛合金重量因此减轻了不少(比不锈钢轻了10~15%),确实符合消费电子产品轻薄短小的诉求(虽然钛合金中框一开始只有一家台系供应商,但往后随着全系列推展、安卓阵营也加入,中框供应商势必也会增加,届时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都是潜在的供应商,而上游钛合金材料则可关注宝钛股份)。
然而,钛的低密度和低导热系数,也使得加工难度提高不少,当然也就增加了不少成本。此外,钛的反射率较低,也比较容易在表面留下指纹,所以还要另外在表面做氧化物涂层处理(思考:A股有没有相关的涂层处理设备供应商?),无形中都增加了更多成本。也因此,比较保守的说法,是认为2022年的iPhone 14应该是来不及采用钛合金方案。
③择优布局苹果概念股
相关标的其实还是原来的那些苹果概念股,尤其国内龙头股立讯精密,等到消费电子的阵风吹来,也必然是首选的A股标的。另外,还有一些苹果在国内培养的第二梯队,是在2021年11~12月间通过苹果认证、2022成为苹果供应商的,比如闻泰科技,也值得我们花时间重点关注其正在发生的变化。
如果从BCG矩阵的思维角度来看待闻泰科技,其车规功率半导体就是cash cow,股价本来就是先跟着第三代半导体热度而走的,未来还可以持续放量增长,而for苹果的产能则可以视为star(闻泰科技通过苹果认证,先是拿到2022年新款MacBook Air组装订单,将来一旦获得苹果进一步认可,不排除苹果也会将部分iPhone订单委由闻泰科技来组装,那么其所收购的欧菲光产能,也将因此进一步大幅提升),将来一旦「cash cow + star」形成综效synergy,那么闻泰科技业绩持续放量、PE估值分阶段上调也是指日可待的。
整体苹果“概念”的国内企业,主要包括:整机组装的立讯精密(立讯精密在2020年收购纬创昆山厂后,2021年又在苹果刻意扶植下涉足iPhone组装,且其规模也会越来越大)、闻泰科技(通过苹果认证,拿到2022年新款MacBook Air组装订单,不排除未来进一步接获iPhone组装订单的可能);新增的苹果摄像头企业舜宇光学科技(港股);SiP/AiP封装长电科技;SiP/AiP模组环旭电子、立讯精密(其实SiP/AiP“模组”,说穿了就是SMT而不是半导体封装。所以,既然是SMT,立讯精密当然就可以在苹果的扶持下顺势去做Mini LED的SMT);电声器件及TWS相关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瑞声科技(港股);FPC软板的东山精密、鹏鼎控股;天线和射频器件的信维通信;功能性器件和光电胶及复合材料的领益智造和安洁科技;Out-Cell外挂式触摸屏和摄像头的闻泰科技(也就是以前的欧菲光产能);表面玻璃Cover Lens的蓝思科技(不管将来背板是复合材料或者玻璃,但Cover Lens一定还是玻璃);屏幕刘海切割的大族激光;电池的德赛电池和欣旺达;铝合金或不锈钢金属中框蓝思科技、工业富联、科森科技;HDI手机板及SLP类载板的鹏鼎控股(臻鼎)、超声电子;OLED的京东方A……等。
其中的立讯精密尤其值得特别关注。2020年立讯精密收购了台商纬创昆山厂,2021年才刚涉入苹果iPhone组装业务,就直接代工最新款的iPhone 13 Pro新机,最快2022年也会进入MacBook组装领域,逐渐侵蚀台商广达的市场份额。此外,2021年初立讯精密参股台商和硕旗下的日铠,也已跨入机壳相关领域,预料2022年极有可能涉入MacBook、iPad甚至iPhone机壳(台系iPhone机壳供应商,将来大概也只剩下鸿准一家而已;之前,可成金属机壳产能已经卖给蓝思科技,而和硕旗下的铠胜、日铠也早已变成“泛立讯”阵营了);并且立讯精密也将更加积极地进军镜头模组、SiP/AiP模组……等领域。
其实SiP/AiP“模组”,说穿了就是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台湾直译为“表面黏著”,大陆翻译为“贴片”)而不是半导体封装,而既然是SMT,立讯精密当然就可以在苹果的扶持下顺势去做Mini LED的SMT,未来将部分取代台商台表科。
2). Mini LED渐入佳境,2022大放异彩?
苹果的方向已经很清楚了,就是一开始“中大尺寸”新品先转去搭载Mini LED背光(背LCD面板的光,即「Mini LED+LCD」)而非OLED(在“中大尺寸”领域里,Mini LED背光的成本应该比OLED减少约15%),然后将来有机会再慢慢渗透到“中小尺寸”领域,除了要逐渐摆脱世仇三星的束缚之外(苹果全力发展Mini LED背光的作法,的确可以刺激三星集团,进而使得苹果在采购三星OLED上面具有谈判筹码,最终可能的结果,是苹果对于OLED和Mini LED两种技术都要!)。
Mini LED背光的技术本身其实也具备了OLED几乎所有的优点,但明显又没有OLED的某些致命的缺点。比如说,Mini LED背光的屏幕,能够呈现出更黑更出色的黑色,屏幕在太阳底下也能展现出更为明亮的亮度,整体屏幕也能表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饱和度与对比度,同时还具备更好的电源效能、更加省电,而最最最重要的是,它没有OLED那样明显的老化问题、烙印問題。
除了苹果以外,全球OLED龙头的三星,它自己也从2021年2Q21~3Q21起已陆续推出Mini LED背光的电视、平板、笔记本等新品(家大业大的三星集团,它自己也在推Mini LED产品,而不是采用自家OLED技术),全球Mini LED市场自2021年起已经快速增温,目前全球主要LED企业都已相继投入Mini LED领域,包括:日亚化、欧司朗、首尔半导体、富采投控(晶电)、惠特、亿光……等,国内相关企业则包括:Mini LED芯片三安光电、设备商新益昌、苹果CCL覆铜板生益科技,以及相关反射膜长阳科技……,以及其他像是京东方A、利亚德、聚飞光电、华灿光电、乾照光电、鸿利智汇、国星光电、兆驰股份、鹏鼎控股(臻鼎)、立讯精密(逐渐取代良率不佳的台表科)……等。
Mini LED产业化已初显端倪,2021年起渐入佳境,其实也暗示著2022年Mini LED产业将会更加大放异彩,相关投资机会也逐渐浮现。如果只挑三家的话,那么我们重点推荐利亚德、三安光电、鹏鼎控股(臻鼎)。
不过,还是要多注意一下风险,因为2022年苹果iPhone 14预料将会搭载OLED屏下指纹识别,所以iPhone这个产品本身反而会更加依赖三星的OLED面板(虽然iPhone本来也没采用Mini LED,因为现阶段苹果Mini LED是用在尺寸较大的MacBook和iPad Pro等产品)。
本周推荐:闻泰科技、立讯精密、韦尔股份、晶方科技、新洁能、沪电股份、通富微电、风华高科、利亚德、三安光电、小米集团(港股)……等。
2022看好之标的:闻泰科技、韦尔股份、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环旭电子、舜宇光学科技(港股)、晶方科技、小米集团(港股)、盛美上海、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精测电子、斯达半导、新洁能、士兰微、中颖电子、卓胜微、联创电子、兆易创新、神工股份、三安光电、利亚德、唯捷创芯(即将上市,为射频前端芯片公司,台系联发科为其第一大股东,与联发科深度绑定。联发科的手机基频芯片,跟唯捷创芯的射频前端一起捆绑销售,等于唯捷创芯包揽了联发科的业务)、宝钛股份(但这个票其实不归电子)……。
风险提示:我们还是要从正反两面去思考几件事。
西安从去年12月底已经进入封城状态,而由于西安为国内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重镇,尤其国际级记忆体(存储器)大厂三星和美光在当地都有生产基地,然而该地区物流和企业开始受到疫情封城的波及,多少都会影响整体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动态发展(不过,如果往乐观的方向去思考,DRAM和Flash跌价幅度确实因此收敛,甚至部分规格反而出现短期涨价的现象;然而TrendForce最新报告指出,今年1Q22的DRAM市场价格,仍将较去年4Q21下跌8~13%)。
另外,尽管SEMI所公布的北美半导体设备出货金额再度创下新高,显示现阶段半导体景气依然持续向上,然而从前年3Q20至今的这波全球半导体芯片缺货潮,却很可能会在2022~2023年间陆续结束,快一点的话3Q22~4Q22就会看到初步反转的现象,一般认为2023年可能就会供过于求,到时候这个迹象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呢?(然而台积电、联电、力积电、日月光、宏碁……等已纷纷直接或间接表示“分析师们” 对各种需求都算不准,台系半导体企业认为,即便电脑、手机没有成长,半导体厂扩充产能之后应该也不会有多余产能,因为智能城市、电动车……等新增应用将是倍数浮现)。
同时,供应链的长短料、over-booking重复下单、货物塞港……等问题也都还没完全解除,再加上国内各地在能耗双控的KPI指引下,对供应链而言都会带来环保成本和运营风险。
而在2018年中美脱钩后的one world two systems趋势下,近2~3年在中国大陆境内的部分资金及产能选择外移(包括内资、台资、外资;这个过程和现象,外汇存底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拉锯战),所转移的目标地区如东南亚等地,先前因为疫情而暂时被封存的替代性,预料在疫情出现缓解之后,可能又会逐渐开始发挥作用(所以,不论疫情是严峻或者趋缓,其实都有利空会随之发酵;反之亦然);国内上中下游产业链破损的现象依然存在(当然,从另一个乐观的角度来看,填补空缺和国产替代的故事,也就能够继续讲得下去)。
以上这些都是会影响产业趋势的变数,进而影响了「题材+主力+资金」,最终也会影响股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