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增长的驱动力变了
时间: 2023-02-16 09:58 非银金融 收藏


现在保险是唯一一个能够提供保证利率金融产品的部门。

2022居民超额储蓄7.8万亿。对应三个方面的减少:A.消费4万亿,包括1.文娱2.健康;B.地产3万亿;C.理财赎回1万亿。

消费场景恢复,A部分资金会回流。

B部分如果2019年之前居民购房决策权重有50%是投资需求,那么地产有50%就是吉芬商品,如果这部分房子没有上涨预期,(刚需外)居民是不会买的。

C部分短期看,股市没有赚钱效应,不会来。唯一可能增加的通道就是保本性质的理财。而现在保险是唯一一个能够能够提供保证利率金融产品的部门。

如何看待保险行业的复苏和未来?

回顾2014年开始的寿险的上行周期,当时保险行业的核心增长要素是重疾险及人海战术。但到了2019-2022年,重疾险销售进入困境。

现在判断保险行业开始迈向新周期,核心依据是重疾险的基数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业绩也到了底部,对于未来的基本面不再悲观。

展望新一轮周期,未来3-5年储蓄型产品将是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保障性产品依然存在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需要行业转变健康险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思路;更长期的维度,依旧是看好中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

一、保险行业长期逻辑没有变

1.自上而下看保险长期增长空间依旧:

A.储蓄性质的保险角度:受益于居民资产配置进入拐点,社会整体金融资产的蛋糕变大,其中保险有机会享受结构性增长,因为保险是唯一一个能够做到保本加浮动的金融产品,能够提供有保证的收益率。随着利率下行,基于市场对稳健型的资产配置类需求,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B.保障险:从社会医疗卫生支出来看,过去几年健康险在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中并没有承担起很大的角色。对比美德日,中国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结构中,自费的部分占比近30%,其他国家无论是哪个主体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其中自费部分能够降到10-13%的水平。结论:我国的健康险空间一直都在,自费的空间依然非常广阔,主要行业自身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来撬动这个大市场。

当前推行的惠民保额度有限,未来即使增长它能够承担的角色也是有限的,更多还是要靠商业保险帮助居民把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中自付部分的占比降低,并且医保想要再进一步承担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健康险的空间还在,只是过去保险行业的思路更多是注重销售,而不注重经营,没有进行深度的开发。

2.自下而上看阻碍行业发展的变量正在改善。

A.储蓄险角度。银行理财对保险的替代效应很强,居民对银行理财定制化和保险产品的认知不足;还有一点就是保险产品的流动性比较差。很多储蓄型保险的设计,从产品设计上来看,前几年取出没有收益,还可能会有一些资金损失,到返本是有时间,是一定要存到保单相应年限支持的时候才能达到一个对应的收益率。这是阻碍储蓄性保险发展的因素。

好事是以上阻碍因素在最近一两年正在发生变化。

a.银行理财净值波动增加,倒推居民开始了解保险产品,因为保险产品是现在唯一一个能够提供保证利率的金融产品。

b.利率下行,现在能够锁定一张长期保证收益率的保单,对居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资产配置选择。

B.保障险角度。过往保险行业的经营上,行业实际上没有为客户创造高价值的抓手产品。重疾险产品利润率也高,费用率也高,对于客户而言,它的价值创造是比较低的。而且传统险企的整体经营思路是重销售轻运营,这种模式可能只能去触达市场的浅层需求,当浅层需求被基本覆盖的时候,就会面临增长瓶颈。另外,居民的健康保障意识提高,确实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展望未来:储蓄产品刚性增长,保障产品复苏反弹

1.从渠道角度来看,银保渠道继续跑赢代理人渠道。

从全行业的层面看,过去两三年基本上都是银保渠道在跑赢代理人渠道,无论是保费还是价值增长。很多人忽略了银保渠道的积极变化,这两年银行也在改变自己的经营导向,不再追求单纯的佣金,银保的价值率是在提升的。站在当前时间往前看,未来银保依旧会继续跑赢代理人,但是代理人可能会在23年社交恢复后逐步企稳甚至回升。

2.投资和内涵价值增速将回归到正常水平。

由于寿险公司有很大的资产在权益资产上,2022年行业投资收益率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净投资收益率会略有下降。虽然2022年的利率是先降后升,但是整体来看,平均利率水平相较于以前的所有的资产是有下行的,所以净投资收益率可能还会略有下降。投资整体来看,总投资收益率会回归到正常水平,甚至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在这种基础上,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弹性。内涵价值这边也是回归到正常的水平,2022年投资偏差是比较大的,负向的偏差已经基本上抵消掉了新业务增长带来的正向贡献,所以2022年它是一个比较低的基数,有些公司可能都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预计2023年可能会回归到正常的内涵价值增速10%左右。行业平均来看,可能规模小一点的公司会更快一些,但是增速水平跟上一轮上行阶段很多家能够达到十几、二十的增速相比会有很显著的下降。

3.健康险改革后的复苏反弹。

未来健康险的经营思路应该是薄利多销,以量换价。过去重疾险产品更多是从供给侧出发,推出产品,人海战术。未来的健康险更应该是以需求侧来出发,无论是对客户的价值创造,还是保险的实惠度等等方面,都需要再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纵观全球很多市场的健康险,它不应该赚取过多的超额收益,同时也不应该让渠道去获取更多的收益,更多的应该尽量把保费价格降下来,然后给予客户更多的价值,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也能够促进客户的主动购买意识。类比车险,现在车险的主动购买意识很强,主要原因在于它给客户创造了一定的价值。

在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之后,以及疫情的反复,对于需求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重疾险可能存在一定的超跌,等大环境开始改善之后,等需求侧开始改善之后,会看到重疾险需求的反弹。

过去几年行业是在破旧,对于保障险方面破除了上一个快速增长周期中建立的围绕重疾产品的打法,重疾险在NBV中的占比从比较高的水平降低到20%左右;储蓄险,尽管行业供给侧下行,储蓄险过去几年是基本上持平,甚至还有微增长。

展望未来三年,储蓄险高景气度很容易维持,预期储蓄险将驱动行业回到正增长的轨道。

一句话:现在关注保险行业的逻辑点在于否极泰来,中期成长关键在储蓄型产品,长期看运营深度改革成效。

评论
    表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