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和欧美资本开支
时间: 2023-11-03 14:52 综合 收藏


今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二,经历了疫情放开后的整体复苏、整体回落、局部再向上局部再回落,经历了政策的转向和刺激,经历了制造业的转移,到这个时候,未来两三年的经济格局已经逐渐呈现出来。

这里分成三块:制造业/地产/服务业。

先说制造业。

在今年之前,全球制造业已经供过于求,中国过去几年制造业投资迅猛,欧美疫情后大防水的效果衰退。

今年的制造业转移,说是脱钩也好,说是去风险也好,制造业向欧美回流,尤其北美的制造业投资非常猛烈,美国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进口都超过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欧美也学会了中国的产业政策和补贴。

制造业本来就过剩,欧美大肆投资制造业后更加过剩,所以制造业格局是非常恶劣的,尤其中国本土的制造业。

今年上半年东莞gdp增速只有1.5%,是广东最差的,排名倒数第二的茂名也有2.9%。

所以制造业要坚决回避,除非有非常强烈的阿尔法,轻易不要碰。

欧美的制造业投资猛烈,带来了铲子类的机会,欧美的工程机械、钢铁、大宗商品等,卡特彼勒、约翰迪尔、纽克钢铁都非常强势。

中国的工程机械出口也很好,有几个屡创新高,后边专门写文章分析。

大宗商品方面,需求端中国这边不太行,但欧美的制造业投资和地产投资强势,带动了需求。供给端,全球的大宗商品过去几年并没有太多投资,哪怕经过了去年的急性短缺,投资仍然是比较低迷的。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的大宗商品和中国的大宗商品,在供给端出现严重分化。由于欧美的高通胀,采掘成本大幅提高,从成本端支撑了价格;但中国是通缩,人工成本没有上涨甚至下降,采掘成本降低。成本端的一升一降,中国本土的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非常受益,二季报上已经体现出这种分化。

虽然制造业也是中国人工成本下降、欧美人工成本上升,但制造业是处于脱钩趋势下,人工成本下降的利好抵不过订单严重下降的利空,大宗商品是全球统一市场、统一定价,并不受到脱钩的影响。

再说地产。

Michael

Burry在2005年就意识到美国地产次贷泡沫并开始做空,一直到2007年危机才爆发出来,2008年美国地产雪崩,随后又阴跌三年,一直到2012年才获得转机。

虽然危机是2007年爆发的,霍顿房屋、莱纳房屋的股价却在Michael Burry发现危机迹象的2005年就见顶了。

中国房地产非常类似,2017年地产大爆发,危机就已经埋下,大量地产股的股价在2017年见顶,随后几年地产销售面积还在略微增加,类似美国的2005-07年,2021下半年恒大暴雷,危机开始爆发,2022年地产销售雪崩。

那么,在2023年就寄希望于地产反转,是不是不切实际?按照美国经验,雪崩后还得在底部徘徊三年,不断的阴跌、反弹、阴跌、反弹,估计要2026年地产才能修复完成、反转向上。

美国只用三四年就完成地产修复,这一方面是当时美国大放水和中国四万亿刺激带动,一方面是美国人口增长不错,中国目前没有大刺激、制造业出口格局恶化,叠加人口形势不容乐观,估计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修复,可能六七年、甚至可能十年。

地产不行,基建也就不行,所有跟地产基建相关的消费都不太行,这部分消费占据了消费的大部分比重,所以整体消费会很差。

制造业不行、地产也不行,那么是不是全都完蛋了?其实也不是,有一类板块特别景气,就是服务业。

今年暑期的服务业特别火爆,旅游、电影、餐饮等都很好,服装也表现不错。淄博烧烤、贵州村超爆火出圈,都是这种体现。

在财富效应破灭后,中国人终于开始享受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

过于中国人把房子放在第一位,所有的消费都围绕房子展开,都拼命加班买房子屯房子。随着房地产上行大周期终结,经济增速下降,收入增速预期下降,躺平之后,大家都不那么想内卷加班了,有空都想出去玩玩,休闲类消费崛起。

过去买东西喜欢能升值的,比如房子和白酒都既是消费也是投资,如今买东西更多就是纯粹的消费。

过去追求社会地位,买东西喜欢买贵的,小中产都要努力咬牙买点奢侈品,如今心态躺平,都喜欢买性价比高的。

过去房地产、互联网、制造业的上行周期,商务活动景气,商务类消费都大手大脚,如今这几个行业都不太行,商务活动低迷,写字楼大面积空置,商务消费不太行了,个人和家庭休闲消费崛起。

总结一下,家里用的、高端的、商务的消费大都不行,出门用的、低端的、休闲的消费大都很好。

服务业需求端景气,过去三年疫情又实现了供给端大出清,供需格局非常好。

对于当前服务业的火爆,有比较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是报复性消费。我认为该报复的今年一季度已经报复过,经过二季度的低迷,到暑期再次火爆,这就不是报复性了,而是一个新趋势的崛起。

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服务业是严重滞后于经济整体的,服务业也是未来转型成功的最大载体。

服务业可以降低贫富分化、助力共同富裕。科技行业、制造业雇佣的人太少了,会导致财富向少数人转移,服务业一是雇佣的人多,二是能把有钱人兜里的钱掏出来给普罗大众。

一个经济体,从事高科技和制造业的肯定是少数人,从事服务业的是多数人,高科技和制造业创造源头的财富,这些财富只属于少数人,服务业把财富从少数富人转移给多数穷人,多数穷人不再那么穷、手里有点钱,才能购买更多的制造业产品,内循环才能跑得起来,共同富裕才能实现。

如果一个经济体就不停的研发、生产、研发、生产,不鼓励甚至抑制服务业,那就必然导致贫富分化非常大,失业率非常高。

过去通过全球化贸易,欧美帮中国消化了过剩产能,中国的失业率不高,欧美的失业率高,中国的失业率被转移到欧美。如今脱钩,中国无法再对外转移失业率,只能自己承受,内循环不畅,反倒欧美的失业率下来了。

所以中国经济要转型,必须要发展服务业,打通内循环。内循环打通了,穷人有钱买东西,制造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胡锡进经常提的烟火气,就是服务业,在这方面他是看的很清晰的。

最后总结一下。

站在中国的角度,随着制造业流出和房地产低迷,最值得投资的就是服务业,不仅是纯粹的服务业,还包含从属于服务业的实物消费,这是唯一景气的大类板块。

站在欧美的角度,随着制造业回流,最值得投资的是制造业回流的铲子,工程机械和大宗商品,而大宗商品里最值得投资的,恰恰是中国本土的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

这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全球化的再平衡,每个经济体都要补充自己的短板,更好的实现内循环。

过去制造业流向中国,最值得投资的是欧美的服务业和中国的资本开支;如今制造业回流欧美,最值得投资的是中国的服务业和欧美的资本开支。

一切都反过来了。

这种趋势应该会贯穿2023-2025这一轮经济周期。

评论
    表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