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汇·第 36 期·河钢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923.SZ),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河钢资源高质量发展。
控股股东增持,强化市场信心
2025年6月18日,河钢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923.SZ)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期限届满暨实施完成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23)。公告显示,控股股东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在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6月17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689.3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6%,增持金额约1亿元。增持完成后,河钢集团持股比例从34.59%升至35.65%。
这一增持行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河钢资源在资本市场中的一次关键动作。自2015年借壳上市以来,公司经历了从地方国企到跨国资源运营商的深刻转型。2025年上半年的增持,既是对公司估值的直接回应,也折射出其在资源开发、资本运作和治理结构上的长期战略调整。
河钢资源的前身可追溯至1998年上市的“河北宣工”,主营推土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2015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将主营业务从工程机械转向矿产资源开发,成为河钢集团旗下的资源平台。重组完成后,公司更名为“河钢资源”,证券简称随之变更,标志着其战略重心的彻底转移。
公司最初的商业模式以铁矿石采选为核心,依托南非帕拉博拉矿业公司(PMC)的磁铁矿堆存资源,向国内钢铁企业销售高品位铁精粉。2015年年报显示,公司铁矿石业务占比超过80%,毛利率高达65%。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河钢集团的产业背景密切相关——作为全球第三大钢铁企业,河钢集团对铁矿石的稳定供应有刚性需求,而河钢资源的重组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然而,这种“集团内循环”的模式也带来了明显的依赖性。2015年,公司关联交易占比高达68%,客户结构高度集中于河钢集团内部。尽管这种模式保障了基本营收的稳定性,但也限制了其市场化能力。2017年,公司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进一步巩固了资源开发业务,并逐步引入铜矿、蛭石矿等多元化资源板块,为后续的资本运作和战略调整奠定了基础。
从工程机械到资源平台的战略转型
1. 2017年重组:从工程机械到资源平台的制度性转身
2017年6月30日,河钢资源获证监会核准(证监许可【2017】1036号),通过发行股份购买河钢集团持有的四联香港100%股权,间接获得南非PMC公司的控制权。此次重组不仅改变了公司的主营业务,也重塑了其股权结构。 重组完成后,河钢集团持股比例从49.51%稀释至33.98%,但仍保持绝对控股地位。这一调整为后续引入其他资本提供了空间,也标志着公司从“集团内部配套”向“独立资源运营商”的战略转型。2017年8月29日,公司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披露了重组后的股权结构,并明确表示将“聚焦资源开发,提升盈利能力”。
2. 2024年股东结构调整:境外资本与机构投资者的进出
2024年,河钢资源的股东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Wind数据,阿布达比投资局(ADIA)在2024年三季度末至四季度末期间,增持公司股份160.02万股,持股比例从1.42%升至1.67%。这一增持行为反映了境外资本对公司资源开发能力的认可。
与此同时,陆股通资金在2024年四季度减持709.38万股,持股比例从2.29%降至1.20%。这一调整显示,部分外资机构对资源周期的短期波动持谨慎态度。然而,河钢集团的增持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进一步巩固了其控股地位,并向市场传递了长期信心。
3. 2025年增持计划:控股股东的巩固动作
2025年6月19日,河钢资源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计划期限届满暨实施完成的公告》,披露河钢集团在2024年12月18日至2025年6月17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689.3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6%,增持金额约1亿元。
此次增持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河钢集团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进一步巩固。公告显示,增持资金中90%来自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的专项贷款,显示出国资背景下的资金支持。增持完成后,河钢集团持股比例从34.59%升至35.65%,且无质押、冻结或限售风险,控制权稳定性显著增强。
新质生产力培育,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河钢资源的战略重心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从“铁矿石单一”到“铁矿+铜+蛭石”多元化的转变。2015年重组后,公司铁矿石业务占比超过80%,铜矿业务占比不足10%。然而,随着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公司逐步加大对铜矿的投资力度。
2023年6月,公司公告显示,铜二期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设计原矿产能1100万吨/年,对应铜金属量7万吨。2024年,铜矿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23.32%,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此外,PMC公司作为全球前三的蛭石生产商,年产能17万吨,2024年贡献收入占比7.16%,毛利率达58.93%,显示出其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为配合战略转型,河钢资源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相应调整。2024年,公司设立“铜资源事业部”,由副总经理张勇兼任负责人,团队从南非铁矿石事业部剥离,独立负责铜矿开采、冶炼及销售。
高管团队的调整也反映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2024年,公司引进前紫金矿业海外项目总监王立强担任总经理,其在非洲矿业开发方面经验丰富。2025年,董事会秘书更换为具有15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经验的李敏,强化了跨境信息披露能力。
资本平台角色转变,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河钢资源的角色正在从“资源供应商”向“资本平台”转变。2025年6月,公司明确表示将“打造集团矿产资源整合的唯一上市平台”,并计划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其资源储备。
公司当前的战略定位是“资源开发+资本运作”的双轮驱动。2025年,公司计划发行15亿元绿色公司债,专项用于南非PMC公司的尾矿再选项目,预计可使铁精粉回收率从62%提升至75%。这一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也为公司提供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作为一家资源型企业,河钢资源面临长周期挑战。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铁矿石价格同比下跌4.2%,铜价也有所回落。然而,公司通过铜矿二期项目的投产,成功对冲了部分风险,显示出其在资源开发方面的灵活性。
此外,公司还面临环保政策的约束。2024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企业考核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提升ROE至5%以上。对此,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控制,将铁矿石业务毛利率维持在61.57%,显示出其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优势。
践行国企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河钢资源的成长故事,是一部资源型国企在资本市场中实现战略转型的缩影。从2015年的借壳上市,到2025年的控股股东增持,公司始终在资源开发与资本运作之间寻找平衡。
2025年上半年的增持计划,不仅巩固了河钢集团的控制权,也向市场传递了长期信心。与此同时,铜矿二期项目的投产,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显示出其在资源开发方面的前瞻性。
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与国企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河钢资源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在“资源保障”与“价值创造”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2025年的增持与铜矿投产,或许只是其转型故事的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为,【基本面解码】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转载必究。本文所有内容参考资料均来自三方机构公开信息、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基本面解码】原创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信息仅为阅读者交流学习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作出决策。【基本面解码】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小编。